高中生、艺考生、留学生的好帮手-学考宝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因学习而成长,因学习而成熟

2024届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Word文档版

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醒: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论述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9分)
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因受其外国移民的影响,结合自身的饮食习惯,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中国的饮食文化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影响,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拥有独具特色的饮食风俗,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饮食观念上,《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让中国的美食和饮食文化不仅火遍大江南北,更是红遍海外。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的饮食强调的是对“美”的体验和追求。这种“美”来自食物的“色、香、味、型、器”,从嗅觉、视觉、味觉和触觉等体验来享受食物本身所带来的美好感受。西方的饮食则注重“实用性”,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有利于身体健康。在西方的饮食观念里,吃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与精神享受没有关系。
饮食结构上,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这就决定了在食材的选取上,主要以谷物为主,其次是蔬菜,肉类较少。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常看到的是米饭、馒头等主食配以鲜炒时令蔬菜。而西方国家多是游牧民族,在饮食上以肉食为主,配以蔬菜沙拉等生食。中国人和西方人虽然都吃肉类,但是除了中国在饮食上辅以肉类、西方在饮食上以肉类为主的差异外,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对动物内脏的态度。中国人钟爱动物内脏,无论是猪肝、羊肚,还是牛杂、鸭胗……无不让中国人垂涎三尺。西方人很难接受这些食物,他们也吃动物内脏,比如法国的鹅肝,西班牙的血肠等,但跟中国人对于动物内脏的热爱程度相比就相差甚远,这主要是受其宗教信仰或是与对于食物营养价值的追求有关。
烹饪方式上,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烹饪方式达20余种,有八大菜系,不同地区同样的食材,经由不同厨师的加工会呈现出不同的味道,所以中国的烹饪是一门艺术,他结合了厨师的个人风格,饱含“艺术创作者”本身的认识和灵感,西方的烹饪方式主要是烧、煎、烤、炸、焖,厨师在烹饪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菜谱中食材的配比、用量进行操作,丝毫不敢懈怠。这样的烹饪方式主要是与西方人着重强调饮食要科学和营养搭配要平衡有关系。
饮食器具上,中国人使用的餐具主要有夹莱的筷子、喝汤的汤匙、吃饭的饭碗、盛菜的盘子(深碟)、喝茶的茶杯、喝白酒的酒盅等。西方人就餐时使用的餐具则是盛食物的盘子、切割食物的刀子、取用食物的叉子、进食的汤匙、喝水的水杯、喝红酒的酒杯、喝白酒的酒杯等。筷子和刀叉是中西方饮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餐具,代表了中西方生活方式和饮食观念的不同,是中西方智慧的代表。
在餐桌礼仪上,中国是礼仪之邦,因而在就餐的时候也非常讲究饮食礼仪。中国就餐讲究用圆桌,宾客围桌而坐是有讲究的,主要遵从长幼有序原则。而西方在餐桌上排座位时则以女士优先为原则。西方就餐用长桌,一般男女主人各坐在长桌的两端,男主人左右两边分别坐的是第一和第二重要客人的夫人,女主人的左右两边则坐的是第一和第二重重要的男客人,依次类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避免不应该出现的失误,能够更好地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摘编自宋秀萍《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之差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饮食文化是在特定地域文化影响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B.中国的饮食看重食物本身能带给人美好的感官体验,特别强调对“美”的追求。
C.法国吃鹅肝、西班牙吃血肠,是因为其宗教信仰和食物所具有的营养价值。
D.筷子和刀叉,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观念,是中西方智慧的代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分五个方面来论证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层次清楚,条理清晰。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论证了二者的差异。
C.文章论证中国的饮食结构,从传统农业大国的角度切入,很有说服力。
D.结尾讨论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包含着对现实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食物营养价值的追求,不仅影响了西方人的饮食观念,而且影响了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和烹饪方式。
B.中国的饮食文化传统深厚,注重发挥厨师的个人风格和创造性,因此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多种菜系。
C.中国是礼仪之邦,遵从长幼有序的原则,圆桌用餐,较之西方女士优先,围着长桌用餐,更重礼仪。
D.中西方饮食风俗各异,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相互了解、彼此尊重,有助于文化交流的更好开展。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棠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9分)
①多年以前中国诗人艾青先生写过几句诗:蚕在吐丝的时候,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出现,当然是因为有了蚕丝,有了丝绸,有了丝绸制作的华丽衣服,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希望,人的追求,人的实践。所以丝绸之路是时间的产物,是人的实践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
②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在北京的舞台上出现了一部影响巨大的舞剧《丝路花雨》。这部舞剧不仅在北京好评如潮,一票难求,后来这部剧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累计演出场次高达1800多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观众通过这部舞剧,了解丝绸之路,欣赏中国的艺术,也加深了对中国的理解。可以说,这个舞剧所表现的历史故事,依然在当今社会发生着,所塑造的人物依然活在我们周围。如舞剧所塑造的美好艺术形象“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取自于敦煌壁画,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创造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妙飘逸的审美观。随着舞剧在国际舞台上不断演出,这个艺术形象也深入到欧洲、美洲、非洲很多国家的观众脑海里,成为关于中国、关于丝绸之路的一个标志性记忆。这样一部作品唤醒了大家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激活了历史想象,再现了历史上的辉煌。好的艺术作品的力量很大,因为它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给人以教育、给人以联想、给人以启迪。所以它产生的作用是超出文化,超出艺术的。
③凡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凡是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留下了痕迹的东西,文学和艺术都不会忘记,多年以后会重新用艺术的形式再现那段历史。凡是精心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必定给现代的人以很多的启迪,除了让我们通过这样一种艺术欣赏来回顾历史之外,也会让我们借鉴历史经验,面对现实,创造新的更美好的生活。我们的世界长期存在着各种矛盾,但是好的艺术作品向我们昭示,善的、真的、光明的总是会战胜恶的、假的、黑暗的。通过艺术的创造和艺术的欣赏,我们的思维不应再局限于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上的丝绸之路,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类的历史和未来。
④丝绸之路,是政治合作之路,也是经济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交流、艺术融汇之路。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留下了诸如敦煌莫高窟这样的伟大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我们现在面对新的丝绸之路,在新的丝绸之路上已经发生了很多新的故事,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应该不仅仅关照历史、回忆历史,更应该把眼光放到现在,甚至要看到未来。我们要了解新的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新的故事,发现新的文化的雏形。
⑤在以往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艺术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沙漠、骆驼、大帆船、滔天巨浪、敦煌壁画等等,我想在未来的关于“一带一路”的艺术创作当中出现的很可能是高铁、飞机、巨大的货轮,以及更加丰富多彩的现代化的生活。时代发展了,生活变化了,有关艺术表现的内容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
⑥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政治之路,也不仅仅是贸易之路,而是人类的文化的共融之路,是人的情感的理解沟通之路,是人类新的文明的创造之路。所以,丝绸之路是人的道路!
(莫言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研讨会”上的发言,2018年10月9日,光明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蚕丝、丝绸,以及丝绸制作的华丽衣服的出现,人的希望,人的追求,人的实践就产生了。
B.1979年诞生的舞剧《丝路花雨》,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累计演出场次高达1800多场,产生了巨大影响。
C.好的艺术作品的力量很大,因为它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给人以教育、给人以联想、再现历史上的辉煌。
D.虽然这个世界长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但是善的、真的、光明的往往会战胜恶的、假的、黑暗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把蚕丝、丝绸等物与人的希望、追求等进行对比,得出了丝绸之路是时间的产物,是人的实践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的结论。
B.文章论述了好的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并进一步提出通过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我们的思维要面向人类的历史和未来。
C.作者主张艺术表现的内容应随时代而发生变化,并以高铁、飞机等可以进入到关于“一带一路”等艺术创作中作为例证。
D.文章在开头的部分提出丝绸之路的产生与人密切相关,在结尾的部分点明丝绸之路是人的道路,首尾照应,中心明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取自于敦煌壁画,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创造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妙飘逸的审美观,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B.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需要了解新的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新的故事,发现新的文化的雏形,这样才可能做到关照现在,关照未来。
C.无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新丝绸之路,都不仅仅是政治之路、贸易之路,可见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D.正如敦煌莫高窟为我们的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一样,“一带一路”的出现,势必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创作素材。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河文明是与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印度河文明齐名于世的大河文明,其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使它在人类古文明史中独树一帜。而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重视,人们总是给这种平原流域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这种认识误区,主要源自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基础性论述。
人类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很深的影响,是没有异议的;平原流域文明有其保守性的一面,也可以找到不少例证。但我们也必须明白,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历史中。而一旦回到实证的研究领域,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在中国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黄河文明的经典之作《周易》的第四十九卦是“革卦”,意为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解释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不仅表达了求变之意,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后世对“革卦”及其传文的阐释,也都强调了变革、革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中国早期文明道路,就证实了这种历史的变革。
就核心观念而言,夏代尊崇君主,殷代尊崇鬼神,周代尊崇礼法,三代各有不同的治国原则,文化观念的变迁也清晰可见。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同人类早期文明史上著名的几大文明相比也是较为突出的。譬如作为古埃及文明基本标志之一的象形文字,在长达三四千年的历史中并没有大的进展。而作为黄河文明主要标志的汉字,从殷商的甲骨文,经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即从类似象形文字的甲骨文,发展到接近今天汉字形态的隶书,只有千余年的时间。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正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即使在秦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管是其政治体制的核心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等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
以往有一个说法,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停滞不前,这可以看作是黄河文明保守性的例证。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事实上,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公平选才的科举制度、取代贵族世袭的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马克思曾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这无疑是对黄河文明求新求变及其创造能力的最高褒扬!对于黄河文明中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我们要特别重视。它既是这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大河文明的独特之处,也是身处新的大变革时代的当代国人需要从先民身上汲取的思想营养和宝贵品格。
(摘编自李振宏《谈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黑格尔认为黄河文明极具保守性,他的观点对后人如何评价黄河文明影响甚大。
B.黄河文明尽管存在受地理环境影响深、具有保守性等不足,但创新精神更为显著。
C.《周易》中的“革卦”肯定了推行变革的重要性,并用汤武革命的史实予以阐释。
D.《周易》传达的变革思想,是三代历史变迁的观念反映,也影响了先秦的历史巨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指出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一直被人们忽视,这为本文立论提供了事实基础。
B.文章以黑格尔的看法和埃及象形文字为论据,从反面论证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C.文章既纵向展现中国历史发展,又横向将黄河文明与几大文明比较,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从历史事实和权威论断两方面入手,反驳了中国从秦到清停滞不前的传统看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一种悠久的文明,历史实证的研究都有助于发现它所包含的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B.从汉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发展历史来看,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作用不尽相同。
C.商鞅说“五霸不同法而霸”,他所说的史实,可视为《周易》中变革思想的实践。
D.如果认为黄河文明意味着保守,就可能无法解释古代中国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四川省成都市经开区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老龄化的理念和战略可以有两种表达,即老龄化与老龄文明。“老龄化”是一种模糊的表达,“老龄化事业发展”“老龄化战略”等都是基于问题应对的工作话语,隐喻以忧患意识为核心的文化态度和社会情感,因而总体上是被动甚至消极的。“老龄文明”宣示对老龄化的价值肯定,也宣示对老龄文明建构的积极态度和社会行动。它不将老龄化只当作问题,也不满足于寻找应对策略,而是以老龄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生命气象、生命气质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文明形态。
现代文明有两个明显的悖论。第一个悖论是对人生经验的漠视。“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人一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满足生存尤其是延续生命的吃喝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滋生了诸多痼疾,如对享乐的过度追求。文化的使命是将之化为人生享受,赋予文化意义,于是产生饮食文化。个体精神生命的成熟产生于由生到死的进程中,人类世界的进步也产生于集体智慧不断成长成熟中。然而,现代文明将老龄群体的精神生命和精神财富视为风烛残年的最后呻吟,于是漠视和废弃了人类文明进步阶梯中最充沛的果实。第二个悖论是将人类文明史描述为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线性进程,人们的文明认同和历史想象又似乎将远古社会视为老年,所谓的现代总是与青春活力相关。其实,这也是现代文明无知狂妄的表现。为此,须借鉴并创新黑格尔关于人的哲学理论,他认为,个体的自然生命在走向老年时会孱弱不堪,但精神生命则更加丰满成熟。人们从三个维度进行了“老”的建构:其一,“老”的生理建构,这是个体对这一自然进程的觉悟和接受。其二,“老”的社会建构,即各种表格中的年龄暗示,各种年龄规定的制度安排。退休制度是对“老”的终极社会宣判,将个体从社会体制乃至社会格局中“驱离”。其三,“老”的精神建构,在精神上接受“老”,而且在精神上“老”去。“不服老”仅仅是个案,“老顽童”一般被当作具有喜剧意义的反常人格。精神老龄化是最彻底的老龄化,它甚至会加速生理和社会的老龄化。
当人类因寿命延长而出现老龄化,它作为“文明进步的体现”的重要表征之一,会给世界带来精神上的成熟,这是老龄群体给文明也给世界带来的文化礼物。重要的是,要将这份礼物作为文化资源。
老龄化并不只是社会发展的负面清单。即便在生理上走向老龄——这是一个相对的过程,也是需要在文明进步中不断调整标准的,即便个体被武断地推进老龄的“集中营”,他们的价值同样存在。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尤其人文社会科学家,就是在老龄阶段达到对人类贡献的巅峰。虽然还没有足够证据来证明老龄化将给现代文明带来“人口红利”,然而一旦放弃以征服、变化或所谓不断进步为特征的文明观,老龄化就不仅是“文明进步的体现”,而且将成为文明进步的力量。老龄人成熟丰满的群体智慧,对待世界的悲悯情怀,更趋近于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柏拉图所说的“摆脱奴隶主束缚”的对欲望的驾驭力,将对现代文明构建做出重要贡献。
(摘编自樊浩《老龄文明的伦理革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龄化”的说法意味着老年人占比过多就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含有无奈之意。
B.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现代总是与青春活力相关,现代社会远超过古代社会。
C.个体的“老”包括生理、社会、精神三个层面,“老”的生理标准也会随时代调整。
D.人的精神成熟需要时间来积淀,到了老年更容易接近“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比较“老龄化”“老龄文明”的差异,揭示了提出“老龄文明”概念的必要性。
B.文章第二段引用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对老年人的精神生命予以肯定,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以部分科学家在老龄阶段贡献达到巅峰的事实,证明老龄化是文明进步的体现。
D.文章中“风烛残年的最后呻吟”“老龄的‘集中营’”“驱离”等语句,使说理更生动形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吃喝住穿是基本的生存需求,但我们可赋予其文化意义,如将吃喝上升到饮食文化,即可解决过度追求享乐的问题。
B.退休制度可以说是对“老”的终极社会宣判,通过延迟退休,能够让老龄人融入社会体制,从而避免精神的老龄化。
C.老龄化未必能给现代文明带来“人口红利”,但若改变狭隘的文明观,老龄化就可以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
D.作者主张建构老龄文明,这与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所蕴含的对老年的态度基本一致。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9分)
以新思想为指导推进新时代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立场,回答的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观点,重点表达的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什么、干什么”等根本问题;方法,主要解决“怎么看、怎么干”的问题。我们要深入把握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一要秉持人民至上、人民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我们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把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为了解决人民子弟兵的吃饭问题,陕北老百姓第一天把粮食端出来,第二天把牲口牵出来,第三天把种子捧出来。渤海老区的小推车推出共和国的黎明,延安的小米滋养了革命。可以说,党与人民的关系不仅是舟与水的关系、鱼与水的关系,当然绝不是油与水的关系,而是血肉难分、骨肉相连!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书写,不能半心半意,不能三心二意。要走到田间地头,坐到百姓灶头,情暖人民心头,真正响应群众愿望,表达百姓诉求,歌咏人民创造,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二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学自觉。中国传记文学星汉灿烂,具有辉煌的文化典籍、独具的美学神韵,丝毫不逊色地彪炳世界文学星空。从现实看,中国当代传记文学也以自身魅力,闪耀出炫目的奇光异彩。在文学工作中,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觉,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弘扬中华审美神韵,以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书写新时代新史诗,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文学不可替代的新贡献。
三要坚持守正开新、接根续魂。守正,就是胸怀正气、恪守正道、行事正当,守护信仰与信念,守住责任与担当,守望良知与高尚。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守正的保障,创新就是敢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敢写前人没有写过的文章,绝不能醉心于自言自语的自我欣赏,陶醉于象牙塔中的寻章摘句,热衷于脱离实际的玩世高蹈,沉湎于生造概念的孤芳自赏,那会失魂落魄、丧失前途。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守正,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砥砺心志,锤炼胆识,永不僵化、决不停滞,努力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文坛奇迹。
四要突出问题导向、舒解为要。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性。今天我们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广度、深度、幅度、速度、密度、程度空前。我们工作中,既要解决老问题,又要察觉新问题;既要解决显性问题,又要解决隐性问题;既要解决表层次问题,又要解决深层次问题;既要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又要解决容易忽略的问题。我们必须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秉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隐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力避化危为险,做到化危为安,争取化危为机。
五要涵养天下情怀、开放包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我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前途前进。作为传记文学工作者,我们应该也必须拓展世界眼光,涵养人类情怀,推动中国传记文学走出去,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把人类“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汇集到传记文学创作中来,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中国文学的贡献。 (摘编自李一鸣《以新思想为指导推进新时代传记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民性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根本属性,决定了我们必须秉持人民至上、人民立场,而不能脱离人民。
B.中国当代传记文学作家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就要深入人民之中,响应群众愿望,表达百姓诉求,歌咏人民创造。
C.只要我们胸怀正气、恪守正道、行事正当,守住责任与担当,不陶醉于象牙塔中的寻章摘句,就能创造出文坛奇迹。
D.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和我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密不可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用总分的结构关系,从立场、观点、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主要论证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B.文章以沂蒙人民把最后一口饭做军粮、延安的小米滋养了革命等为例,说明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
C.文章辩证地看待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提出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保障,并对作家提出了守正创新的要求。
D.文章以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党与人民建立的三种关系中,“舟与水、鱼与水”的关系比“油与水”的关系更能体现党与人民的骨肉相连。
B.只有做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弘扬中华审美神韵,才能坚定文化自信。
C.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以前没有的,需要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D.文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超越是文学不可替代的新贡献,比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更重要。
论述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9分)
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因受其外国移民的影响,结合自身的饮食习惯,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中国的饮食文化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影响,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拥有独具特色的饮食风俗,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饮食观念上,《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让中国的美食和饮食文化不仅火遍大江南北,更是红遍海外。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的饮食强调的是对“美”的体验和追求。这种“美”来自食物的“色、香、味、型、器”,从嗅觉、视觉、味觉和触觉等体验来享受食物本身所带来的美好感受。西方的饮食则注重“实用性”,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有利于身体健康。在西方的饮食观念里,吃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与精神享受没有关系。
饮食结构上,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这就决定了在食材的选取上,主要以谷物为主,其次是蔬菜,肉类较少。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常看到的是米饭、馒头等主食配以鲜炒时令蔬菜。而西方国家多是游牧民族,在饮食上以肉食为主,配以蔬菜沙拉等生食。中国人和西方人虽然都吃肉类,但是除了中国在饮食上辅以肉类、西方在饮食上以肉类为主的差异外,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对动物内脏的态度。中国人钟爱动物内脏,无论是猪肝、羊肚,还是牛杂、鸭胗……无不让中国人垂涎三尺。西方人很难接受这些食物,他们也吃动物内脏,比如法国的鹅肝,西班牙的血肠等,但跟中国人对于动物内脏的热爱程度相比就相差甚远,这主要是受其宗教信仰或是与对于食物营养价值的追求有关。
烹饪方式上,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烹饪方式达20余种,有八大菜系,不同地区同样的食材,经由不同厨师的加工会呈现出不同的味道,所以中国的烹饪是一门艺术,他结合了厨师的个人风格,饱含“艺术创作者”本身的认识和灵感,西方的烹饪方式主要是烧、煎、烤、炸、焖,厨师在烹饪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菜谱中食材的配比、用量进行操作,丝毫不敢懈怠。这样的烹饪方式主要是与西方人着重强调饮食要科学和营养搭配要平衡有关系。
饮食器具上,中国人使用的餐具主要有夹莱的筷子、喝汤的汤匙、吃饭的饭碗、盛菜的盘子(深碟)、喝茶的茶杯、喝白酒的酒盅等。西方人就餐时使用的餐具则是盛食物的盘子、切割食物的刀子、取用食物的叉子、进食的汤匙、喝水的水杯、喝红酒的酒杯、喝白酒的酒杯等。筷子和刀叉是中西方饮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餐具,代表了中西方生活方式和饮食观念的不同,是中西方智慧的代表。
在餐桌礼仪上,中国是礼仪之邦,因而在就餐的时候也非常讲究饮食礼仪。中国就餐讲究用圆桌,宾客围桌而坐是有讲究的,主要遵从长幼有序原则。而西方在餐桌上排座位时则以女士优先为原则。西方就餐用长桌,一般男女主人各坐在长桌的两端,男主人左右两边分别坐的是第一和第二重要客人的夫人,女主人的左右两边则坐的是第一和第二重重要的男客人,依次类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避免不应该出现的失误,能够更好地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摘编自宋秀萍《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之差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饮食文化是在特定地域文化影响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B.中国的饮食看重食物本身能带给人美好的感官体验,特别强调对“美”的追求。
C.法国吃鹅肝、西班牙吃血肠,是因为其宗教信仰和食物所具有的营养价值。
D.筷子和刀叉,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观念,是中西方智慧的代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分五个方面来论证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层次清楚,条理清晰。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论证了二者的差异。
C.文章论证中国的饮食结构,从传统农业大国的角度切入,很有说服力。
D.结尾讨论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包含着对现实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食物营养价值的追求,不仅影响了西方人的饮食观念,而且影响了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和烹饪方式。
B.中国的饮食文化传统深厚,注重发挥厨师的个人风格和创造性,因此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多种菜系。
C.中国是礼仪之邦,遵从长幼有序的原则,圆桌用餐,较之西方女士优先,围着长桌用餐,更重礼仪。
D.中西方饮食风俗各异,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相互了解、彼此尊重,有助于文化交流的更好开展。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1)C.“是因为其宗教信仰和食物所具有的营养价值”错误。原文第三段说的是,西方人很难接受动物内脏“主要是受其宗教信仰或是与对于食物营养价值的追求有关”,而非说“法国吃鹅肝、西班牙吃血肠,是因为其宗教信仰和食物所具有的营养价值”。
故选C。
(2)D.“结尾讨论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错。文章结尾主要是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上的差异的作用和意义。
故选D。
(3)C.“更重礼仪”错。文章没有比较谁更重礼仪的问题。第六段为:西方就餐用长桌,一般男女主人各坐在长桌的两端,男主人左右两边分别坐的是第一和第二重要客人的夫人,女主人的左右两边则坐的是第一和第二重重要的男客人,依次类推。
故选C。
答案:
(1)C
(2)D
(3)C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棠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9分)
①多年以前中国诗人艾青先生写过几句诗:蚕在吐丝的时候,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出现,当然是因为有了蚕丝,有了丝绸,有了丝绸制作的华丽衣服,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希望,人的追求,人的实践。所以丝绸之路是时间的产物,是人的实践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
②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在北京的舞台上出现了一部影响巨大的舞剧《丝路花雨》。这部舞剧不仅在北京好评如潮,一票难求,后来这部剧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累计演出场次高达1800多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观众通过这部舞剧,了解丝绸之路,欣赏中国的艺术,也加深了对中国的理解。可以说,这个舞剧所表现的历史故事,依然在当今社会发生着,所塑造的人物依然活在我们周围。如舞剧所塑造的美好艺术形象“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取自于敦煌壁画,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创造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妙飘逸的审美观。随着舞剧在国际舞台上不断演出,这个艺术形象也深入到欧洲、美洲、非洲很多国家的观众脑海里,成为关于中国、关于丝绸之路的一个标志性记忆。这样一部作品唤醒了大家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激活了历史想象,再现了历史上的辉煌。好的艺术作品的力量很大,因为它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给人以教育、给人以联想、给人以启迪。所以它产生的作用是超出文化,超出艺术的。
③凡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凡是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留下了痕迹的东西,文学和艺术都不会忘记,多年以后会重新用艺术的形式再现那段历史。凡是精心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必定给现代的人以很多的启迪,除了让我们通过这样一种艺术欣赏来回顾历史之外,也会让我们借鉴历史经验,面对现实,创造新的更美好的生活。我们的世界长期存在着各种矛盾,但是好的艺术作品向我们昭示,善的、真的、光明的总是会战胜恶的、假的、黑暗的。通过艺术的创造和艺术的欣赏,我们的思维不应再局限于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上的丝绸之路,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类的历史和未来。
④丝绸之路,是政治合作之路,也是经济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交流、艺术融汇之路。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留下了诸如敦煌莫高窟这样的伟大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我们现在面对新的丝绸之路,在新的丝绸之路上已经发生了很多新的故事,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应该不仅仅关照历史、回忆历史,更应该把眼光放到现在,甚至要看到未来。我们要了解新的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新的故事,发现新的文化的雏形。
⑤在以往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艺术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沙漠、骆驼、大帆船、滔天巨浪、敦煌壁画等等,我想在未来的关于“一带一路”的艺术创作当中出现的很可能是高铁、飞机、巨大的货轮,以及更加丰富多彩的现代化的生活。时代发展了,生活变化了,有关艺术表现的内容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
⑥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政治之路,也不仅仅是贸易之路,而是人类的文化的共融之路,是人的情感的理解沟通之路,是人类新的文明的创造之路。所以,丝绸之路是人的道路!
(莫言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研讨会”上的发言,2018年10月9日,光明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蚕丝、丝绸,以及丝绸制作的华丽衣服的出现,人的希望,人的追求,人的实践就产生了。
B.1979年诞生的舞剧《丝路花雨》,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累计演出场次高达1800多场,产生了巨大影响。
C.好的艺术作品的力量很大,因为它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给人以教育、给人以联想、再现历史上的辉煌。
D.虽然这个世界长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但是善的、真的、光明的往往会战胜恶的、假的、黑暗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把蚕丝、丝绸等物与人的希望、追求等进行对比,得出了丝绸之路是时间的产物,是人的实践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的结论。
B.文章论述了好的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并进一步提出通过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我们的思维要面向人类的历史和未来。
C.作者主张艺术表现的内容应随时代而发生变化,并以高铁、飞机等可以进入到关于“一带一路”等艺术创作中作为例证。
D.文章在开头的部分提出丝绸之路的产生与人密切相关,在结尾的部分点明丝绸之路是人的道路,首尾照应,中心明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取自于敦煌壁画,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创造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妙飘逸的审美观,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B.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需要了解新的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新的故事,发现新的文化的雏形,这样才可能做到关照现在,关照未来。
C.无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新丝绸之路,都不仅仅是政治之路、贸易之路,可见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D.正如敦煌莫高窟为我们的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一样,“一带一路”的出现,势必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创作素材。
1.B 2.A 3.C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河文明是与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印度河文明齐名于世的大河文明,其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使它在人类古文明史中独树一帜。而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重视,人们总是给这种平原流域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这种认识误区,主要源自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基础性论述。
人类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很深的影响,是没有异议的;平原流域文明有其保守性的一面,也可以找到不少例证。但我们也必须明白,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历史中。而一旦回到实证的研究领域,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在中国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黄河文明的经典之作《周易》的第四十九卦是“革卦”,意为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解释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不仅表达了求变之意,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后世对“革卦”及其传文的阐释,也都强调了变革、革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中国早期文明道路,就证实了这种历史的变革。
就核心观念而言,夏代尊崇君主,殷代尊崇鬼神,周代尊崇礼法,三代各有不同的治国原则,文化观念的变迁也清晰可见。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同人类早期文明史上著名的几大文明相比也是较为突出的。譬如作为古埃及文明基本标志之一的象形文字,在长达三四千年的历史中并没有大的进展。而作为黄河文明主要标志的汉字,从殷商的甲骨文,经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即从类似象形文字的甲骨文,发展到接近今天汉字形态的隶书,只有千余年的时间。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正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即使在秦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管是其政治体制的核心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等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
以往有一个说法,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停滞不前,这可以看作是黄河文明保守性的例证。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事实上,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公平选才的科举制度、取代贵族世袭的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马克思曾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这无疑是对黄河文明求新求变及其创造能力的最高褒扬!对于黄河文明中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我们要特别重视。它既是这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大河文明的独特之处,也是身处新的大变革时代的当代国人需要从先民身上汲取的思想营养和宝贵品格。
(摘编自李振宏《谈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黑格尔认为黄河文明极具保守性,他的观点对后人如何评价黄河文明影响甚大。
B.黄河文明尽管存在受地理环境影响深、具有保守性等不足,但创新精神更为显著。
C.《周易》中的“革卦”肯定了推行变革的重要性,并用汤武革命的史实予以阐释。
D.《周易》传达的变革思想,是三代历史变迁的观念反映,也影响了先秦的历史巨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指出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一直被人们忽视,这为本文立论提供了事实基础。
B.文章以黑格尔的看法和埃及象形文字为论据,从反面论证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C.文章既纵向展现中国历史发展,又横向将黄河文明与几大文明比较,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从历史事实和权威论断两方面入手,反驳了中国从秦到清停滞不前的传统看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一种悠久的文明,历史实证的研究都有助于发现它所包含的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B.从汉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发展历史来看,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作用不尽相同。
C.商鞅说“五霸不同法而霸”,他所说的史实,可视为《周易》中变革思想的实践。
D.如果认为黄河文明意味着保守,就可能无法解释古代中国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1.D(A项偷换概念。根据第一段所引黑格尔的话语可知,他评论的是“平原流域的农业文明”,而非“黄河文明”;B项曲解文意。“受地理环境影响深”是人类早期文明的特点,并非黄河文明的“不足”;C项内容混淆。“用汤武革命的史实予以阐释”的是“解释革卦的《彖传》”,而非“革卦”本身。)
2.B(文章引用黑格尔的论断,意在指出对黄河文明的认识误区主要源自黑格尔的影响,而非从反面论证“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3.A(推断不当。原文是说对“中国黄河文明”的历史实证研究,能发现其“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不能由此推断,对于别的文明进行历史实证研究,也能“发现它所包含的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四川省成都市经开区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老龄化的理念和战略可以有两种表达,即老龄化与老龄文明。“老龄化”是一种模糊的表达,“老龄化事业发展”“老龄化战略”等都是基于问题应对的工作话语,隐喻以忧患意识为核心的文化态度和社会情感,因而总体上是被动甚至消极的。“老龄文明”宣示对老龄化的价值肯定,也宣示对老龄文明建构的积极态度和社会行动。它不将老龄化只当作问题,也不满足于寻找应对策略,而是以老龄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生命气象、生命气质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文明形态。
现代文明有两个明显的悖论。第一个悖论是对人生经验的漠视。“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人一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满足生存尤其是延续生命的吃喝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滋生了诸多痼疾,如对享乐的过度追求。文化的使命是将之化为人生享受,赋予文化意义,于是产生饮食文化。个体精神生命的成熟产生于由生到死的进程中,人类世界的进步也产生于集体智慧不断成长成熟中。然而,现代文明将老龄群体的精神生命和精神财富视为风烛残年的最后呻吟,于是漠视和废弃了人类文明进步阶梯中最充沛的果实。第二个悖论是将人类文明史描述为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线性进程,人们的文明认同和历史想象又似乎将远古社会视为老年,所谓的现代总是与青春活力相关。其实,这也是现代文明无知狂妄的表现。为此,须借鉴并创新黑格尔关于人的哲学理论,他认为,个体的自然生命在走向老年时会孱弱不堪,但精神生命则更加丰满成熟。人们从三个维度进行了“老”的建构:其一,“老”的生理建构,这是个体对这一自然进程的觉悟和接受。其二,“老”的社会建构,即各种表格中的年龄暗示,各种年龄规定的制度安排。退休制度是对“老”的终极社会宣判,将个体从社会体制乃至社会格局中“驱离”。其三,“老”的精神建构,在精神上接受“老”,而且在精神上“老”去。“不服老”仅仅是个案,“老顽童”一般被当作具有喜剧意义的反常人格。精神老龄化是最彻底的老龄化,它甚至会加速生理和社会的老龄化。
当人类因寿命延长而出现老龄化,它作为“文明进步的体现”的重要表征之一,会给世界带来精神上的成熟,这是老龄群体给文明也给世界带来的文化礼物。重要的是,要将这份礼物作为文化资源。
老龄化并不只是社会发展的负面清单。即便在生理上走向老龄——这是一个相对的过程,也是需要在文明进步中不断调整标准的,即便个体被武断地推进老龄的“集中营”,他们的价值同样存在。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尤其人文社会科学家,就是在老龄阶段达到对人类贡献的巅峰。虽然还没有足够证据来证明老龄化将给现代文明带来“人口红利”,然而一旦放弃以征服、变化或所谓不断进步为特征的文明观,老龄化就不仅是“文明进步的体现”,而且将成为文明进步的力量。老龄人成熟丰满的群体智慧,对待世界的悲悯情怀,更趋近于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柏拉图所说的“摆脱奴隶主束缚”的对欲望的驾驭力,将对现代文明构建做出重要贡献。
(摘编自樊浩《老龄文明的伦理革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龄化”的说法意味着老年人占比过多就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含有无奈之意。
B.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现代总是与青春活力相关,现代社会远超过古代社会。
C.个体的“老”包括生理、社会、精神三个层面,“老”的生理标准也会随时代调整。
D.人的精神成熟需要时间来积淀,到了老年更容易接近“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比较“老龄化”“老龄文明”的差异,揭示了提出“老龄文明”概念的必要性。
B.文章第二段引用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对老年人的精神生命予以肯定,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以部分科学家在老龄阶段贡献达到巅峰的事实,证明老龄化是文明进步的体现。
D.文章中“风烛残年的最后呻吟”“老龄的‘集中营’”“驱离”等语句,使说理更生动形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吃喝住穿是基本的生存需求,但我们可赋予其文化意义,如将吃喝上升到饮食文化,即可解决过度追求享乐的问题。
B.退休制度可以说是对“老”的终极社会宣判,通过延迟退休,能够让老龄人融入社会体制,从而避免精神的老龄化。
C.老龄化未必能给现代文明带来“人口红利”,但若改变狭隘的文明观,老龄化就可以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
D.作者主张建构老龄文明,这与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所蕴含的对老年的态度基本一致。
1.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现代总是与青春活力相关,现代社会远超过古代社会”错误,原文有“第二个悖论是将人类文明史描述为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线性进程,人们的文明认同和历史想象又似乎将远古社会视为老年,所谓的现代总是与青春活力相关。其实,这也是现代文明无知狂妄的表现”,可知认为“现代总是与青春活力相关,现代社会远超过古代社会”是悖论,是错误的。故选B。
2.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证明老龄化是文明进步的体现”错误,原文为“他们的价值同样存在。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尤其人文社会科学家,就是在老龄阶段达到对人类贡献的巅峰”,是证明老年人的价值是依然存在的。故选C。
3.C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如将吃喝上升到饮食文化,即可解决过度追求享乐的问题”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人一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满足生存尤其是延续生命的吃喝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滋生了诸多痼疾,如对享乐的过度追求。文化的使命是将之化为人生享受,赋予文化意义,于是产生饮食文化”,没有提到能解决过度追求享乐的问题,选项于文无据。B.“从而避免精神的老龄化”错误,精神的老龄化不仅有社会的客观原因,更有个人的主观原因,选项以偏概全。D.“态度基本一致”错误,建构老龄文明是全方位关注老年人,为更好推进社会发展,孟子的主张是爱护老人,态度不一样。故选C。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9分)
以新思想为指导推进新时代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立场,回答的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观点,重点表达的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什么、干什么”等根本问题;方法,主要解决“怎么看、怎么干”的问题。我们要深入把握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一要秉持人民至上、人民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我们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把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为了解决人民子弟兵的吃饭问题,陕北老百姓第一天把粮食端出来,第二天把牲口牵出来,第三天把种子捧出来。渤海老区的小推车推出共和国的黎明,延安的小米滋养了革命。可以说,党与人民的关系不仅是舟与水的关系、鱼与水的关系,当然绝不是油与水的关系,而是血肉难分、骨肉相连!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书写,不能半心半意,不能三心二意。要走到田间地头,坐到百姓灶头,情暖人民心头,真正响应群众愿望,表达百姓诉求,歌咏人民创造,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二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学自觉。中国传记文学星汉灿烂,具有辉煌的文化典籍、独具的美学神韵,丝毫不逊色地彪炳世界文学星空。从现实看,中国当代传记文学也以自身魅力,闪耀出炫目的奇光异彩。在文学工作中,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觉,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弘扬中华审美神韵,以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书写新时代新史诗,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文学不可替代的新贡献。
三要坚持守正开新、接根续魂。守正,就是胸怀正气、恪守正道、行事正当,守护信仰与信念,守住责任与担当,守望良知与高尚。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守正的保障,创新就是敢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敢写前人没有写过的文章,绝不能醉心于自言自语的自我欣赏,陶醉于象牙塔中的寻章摘句,热衷于脱离实际的玩世高蹈,沉湎于生造概念的孤芳自赏,那会失魂落魄、丧失前途。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守正,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砥砺心志,锤炼胆识,永不僵化、决不停滞,努力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文坛奇迹。
四要突出问题导向、舒解为要。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性。今天我们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广度、深度、幅度、速度、密度、程度空前。我们工作中,既要解决老问题,又要察觉新问题;既要解决显性问题,又要解决隐性问题;既要解决表层次问题,又要解决深层次问题;既要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又要解决容易忽略的问题。我们必须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秉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隐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力避化危为险,做到化危为安,争取化危为机。
五要涵养天下情怀、开放包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我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前途前进。作为传记文学工作者,我们应该也必须拓展世界眼光,涵养人类情怀,推动中国传记文学走出去,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把人类“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汇集到传记文学创作中来,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中国文学的贡献。 (摘编自李一鸣《以新思想为指导推进新时代传记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民性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根本属性,决定了我们必须秉持人民至上、人民立场,而不能脱离人民。
B.中国当代传记文学作家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就要深入人民之中,响应群众愿望,表达百姓诉求,歌咏人民创造。
C.只要我们胸怀正气、恪守正道、行事正当,守住责任与担当,不陶醉于象牙塔中的寻章摘句,就能创造出文坛奇迹。
D.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和我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密不可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用总分的结构关系,从立场、观点、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主要论证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B.文章以沂蒙人民把最后一口饭做军粮、延安的小米滋养了革命等为例,说明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
C.文章辩证地看待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提出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保障,并对作家提出了守正创新的要求。
D.文章以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党与人民建立的三种关系中,“舟与水、鱼与水”的关系比“油与水”的关系更能体现党与人民的骨肉相连。
B.只有做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弘扬中华审美神韵,才能坚定文化自信。
C.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以前没有的,需要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D.文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超越是文学不可替代的新贡献,比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更重要。
1.C 2.C 3.B

图片资源预览

2024届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2024届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2024届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2024届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2024届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2024届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资源下载相关推荐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科学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一阶段质量评价(1单元)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有关。学校六年级科学门3植物是由组胞组成的,动物不是。宁4.在雨水,河水中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班级(牧科版)5.空塑料瓶就可以看成一个放大镜。题号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科学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2024年06月02日

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紫金港中学七年级下科学5月月考(到第3章,pdf版,无答案)

杭州市紫金港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5月形成性练习七年级科学试题卷考生须知:1.本科目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題前,必须在答题卷内填写姓名和考号。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3.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紫金港中学七年级下科学5月月考(到第3章,pdf版,无答案)
2024年06月02日

浙江省五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三模)信息技术试卷(图片版,答案不全)

2024年浙江省高考技术模拟卷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豆纸上,笃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第一部分停惠技术(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浙江省五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三模)信息技术试卷(图片版,答案不全)
2024年06月02日

浙江省“桐浦富兴”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技术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通用技术部分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答案 D A A B B D B A C B D C
浙江省“桐浦富兴”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技术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2024年06月02日

浙信息技术2单元“控制系统中的运算” 第6课《连续量与开关量》 教学反思(共3篇)

浙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控制系统中的运算”第6课《连续量与开关量》教学反思在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控制系统中的运算”的第6课《连续量与开关量》的教学中,我深入探讨了连续量与开关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感悟,也发现了需要改进的地方。首
浙信息技术2单元“控制系统中的运算” 第6课《连续量与开关量》 教学反思(共3篇)
2024年06月02日

2024年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九年级中考二模历史与社会 道德与法治试题(图片版 含答案)

202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调研测试卷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试题卷考生须知:1.全卷共三大题,33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2.全部在“答题卷”上作答,第一、二大题的答案必须用2B铅笔填涂;第三大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3.请用黑色
2024年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九年级中考二模历史与社会 道德与法治试题(图片版 含答案)
2024年06月02日

2024年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中招模拟试卷 生物(2)(含答案)

2024年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中招模拟试卷生物(2)题号 一 二 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2个大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请用黑色水笔或圆珠笔答在答题卡上。2.闭卷考试。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完整。得分评卷人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
2024年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中招模拟试卷 生物(2)(含答案)
2024年06月02日

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年下学期高二地理期中考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三角洲的岸线变化是判断流域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图为2002、2022年某河口三角洲等深线分布图,①②③④分别为四个观测点。完成1﹣3题。1.图中丁字坝修建的目的是(  )A.阻挡泥沙北移 B.减弱海浪
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2024年06月02日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内容

热门文章

  • 杨柳枝寿杯词十八首原文、翻译和赏析
    乐府翻来占太平,风光无处不含情。千门万户喧歌吹,富贵人间只此声。撼晚梳空不自持,与君同折上楼时。春风还有常情处,系得人心免别离。灞亭东去彻隋堤,赠别何须醉似泥。万里往来无一事,便帆
    杨柳枝寿杯词十八首原文、翻译和赏析
  • 闰月书事原文、翻译和赏析
    提封百万海为疆,猛士如云守四方。楚塞烽烟南去急,燕山兵甲北来彊。总戎自信如颇牧,遣使悬知有暴张。多少英才思报国,手操长矢射天狼。
    闰月书事原文、翻译和赏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
  • 虞山三凤赠陈原习原文、翻译和赏析
    三凤生非偶,苞文众所惊。远从丹穴出,一向阿巢鸣。日月回毛羽,云霄列弟兄。虞山高嵽嵲,不朽太丘名。
    虞山三凤赠陈原习原文、翻译和赏析
  •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原文 罹狴犴有感而赋翻译及赏析
    寥阳殿上步黄金,一落颠崖地狱深。苏武窖中偏喜卧,刘琨囚里不妨吟。生前已见夜叉面,死去只因菩萨心。万里风沙知己尽,谁人会得广陵音。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原文 罹狴犴有感而赋翻译及赏析
  • 女孩未来最吃香的十大专业 学什么就业前景好
    女孩子最吃香的十大专业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外语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师范类专业、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女孩未来最吃香的十大专业 学什么就业前景好
  • 美国留学费用揭秘
    随着教育的国际化趋势,美国留学成为了许多学子的梦想。然而,留学费用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文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对美国留学费用进行了详细论证,并揭示了一些费用中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旨在帮助有意向的学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美国留学费用的真实状况。
    美国留学费用揭秘
  • 义荣见示和禅月山居诗盥读数过六根洒然但余素不晓佛法今以受持孔子教中而见于穷居之所日用者和成七首 其五原文、翻译和赏析
    松林竹坞雨冥冥,对坐焚香一缕青。扫壁静开摩诘象,研朱闲点太玄经。愚痴我岂能无漏,警悟人皆诮不灵。允愿凉风吹酗毒,要令举世得醒醒。
    义荣见示和禅月山居诗盥读数过六根洒然但余素不晓佛法今以受持孔子教中而见于穷居之所日用者和成七首 其五原文、翻译和赏析
  • 满江红(和吴毅夫送行)原文、翻译和赏析
    倦客无家,且随寓、瞻乌爱止。浪占得,清溪一曲,水鲜山美。菡萏香浮几案上,芙蓉月落吟窗里。纵结庐、虽不是吾庐,聊复尔。人似玉,神如水。歌古调,传新意。问老庞何日,携家来此。后著岂无棋
    满江红(和吴毅夫送行)原文、翻译和赏析
  • 波士顿大学夏校攻略详解,必备物品一览
    夏校是许多学生选择的一种充满挑战和机会的教育方式。对于那些打算去波士顿大学夏校的学生来说,准备好必需的物品是关键。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去波士顿大学夏校需要准备的物品,帮助学生更好地为夏校做好准备。
    波士顿大学夏校攻略详解,必备物品一览

精选推荐
外语

  • 资源下载
  • 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