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物态变化》检测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2023-11-07 18:35:15 学考宝 作者:佚名
Word文档版
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示: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第三章《物态变化》检测题
一、单选题
1.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赛龙舟、吃粽子也成为人们过节的重要习俗小明在家仔细观察了煮粽子过程,①粽子从冰箱冷冻室拿出来时发现粽子外面有一层“白霜”;②蒸粽子时,先用大火将锅中水烧沸腾后,在锅上方会出现大量“白气”,然后再改用“小火”继续蒸熟;③粽子比较烫时,可以先吹吹再吃。针对这些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粽子从冰箱拿出来时有一层“白霜”,这是凝固现象
B.水沸腾后,改用“小火”烧水,水温升高较慢,这样锅中水不会被烧干
C.吹气加快了粽子表面水的蒸发,蒸发吸热,使粽子慢慢变凉
D.“白气”是水蒸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2.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A.冰和水 B.铜和沥青 C.玻璃和石蜡 D.海波和萘
3.利用图像描述物理过程是非常常见的方法之一,下列有关各种图像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物体,同时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向东运动,它们的图象如图所示,0~2s内甲相对于乙向西运动,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B.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甲若是固体,则它一定是晶体,它第10min全部熔化为液体,乙若是液体,则它在6~10min内还是吸热,但温度保持60℃不变,它的沸点是60℃
C.a、b两物体,沿直线向同一方向向东运动,图像如图所示,0~6s内a运动比b慢,a相对b向西运动,6s后,两物体相对静止
D.“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完全相同的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第一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比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多。此时水上方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4.下列自然现象中,解释正确的是( )
A.甲图雾的形成过程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B.乙图将衣服晾干的过程是汽化,放在通风处加快了液体的蒸发
C.丙图露珠的形成过程是液化,需要吸热
D.丁图中雾凇的形成过程是凝固,需要放热
5.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岚雾今朝重”,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窗含西岭千秋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6.秦皇岛的“梭子蟹”扬名全国。为了在运输过程中给螃蟹保鲜,蟹民们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螃蟹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从而制成了一个简易“冰箱”。关于螃蟹保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低温的冰升温和熔化要吸热 B.矿泉水结冰要吸热
C.低温的冰升温吸热、熔化放热 D.矿泉水结冰后体积不变
7.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B.蒸发和沸腾都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C.蒸发和沸腾过程都需要不断放热
D.蒸发和沸腾都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8.为给酷热的车站降温,工作人员运来了6吨冰块,放在站内各个地方。利用冰块降温时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下列哪个事例中的物态变化相同( )
A. 春天,冰雪消融
B. 夏天,露珠晶莹
C. 秋天,白雾弥漫
D. 冬天,霜满枝头
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蒸发升华都有致冷作用
B.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液化
C.所有固体熔化时温度都保持不变
D.液体沸腾时对它继续加热,温度不升高
10.加油站附近禁止吸烟是因为汽油易发生( )
A.液化 B.升华 C.凝固 D.汽化
11.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盛夏叶面上的露 B.深秋枫叶上的霜 C.液态钢浇铸成钢锭 D.初春湖面冰雪融化
12.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云、雨、露、雾、霜等千姿百态的奇观,如图所示。下列描述的几种现象中,通过汽化形成的是( )
A.春天来了“冰雪消融”
B.严寒天气“泼水成冰”
C.植物上的“露珠消失”
D.冬天树木上的“雾凇”
13.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甲所示,T时刻,用温度计测得该物质的温度如图乙所示,则( )
A.乙图温度计示数为58℃
B.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持续了40min
C.T时刻,物质处于固态
D.实验过程中,物质吸热,温度一直升高
14.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寒冬树上形成的“雾凇”
B.雪乡漠河“泼水成冰”
C.干冰周围的“白气”
D.冬天室内的“冰花”
15.根据小资料中的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几种晶体的熔点标准大气压
晶体 熔点/°C 晶体 熔点/°C 晶体熔点/°C
钨 3410 铝 660 固态水银
铁 1535 铅 328 固态甲苯
钢 1515 锡 232 固态酒精
灰铸铁 1177 萘 固态氮
铜 1083 海波 48 固态氧
金 1064 冰 0 固态氢
A.用铝锅不能熔化铜
B.常温和标准大气压下,水银是固态
C.在寒冷的(-50℃)北极地区,可以使用酒精温度计测气温
D.我国劳动人民掌握青铜器铸造技术比冶铁技术早的原因之一是铜的熔点比铁低
二、多选题
16.为了提高液体温度计的灵敏度,下述哪些结构的改变是正确的 ( )
A.把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做大一些 B.把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做小一些
C.把温度计的内径做粗一些 D.把温度计的内径做细一些
17.医用水银体温计使用后的消毒方法不可行的是( )
A.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
B.放在沸水中煮
C.用医用酒精擦拭
D.用清水冲洗
18.2011年2月底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任务安全返航.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胜利建成,如图所示,南极的最低气温大约是﹣89.2℃,读作( )
A.负89.2度
B.零下89.2度
C.负89.2摄氏度
D.零下89.2摄氏度
19.如图是解冻神器“超导料理盘”。它采用的是铝合金复合材料和新型高效的热管技术,导热性能是银的3万多倍,在室温下约15分钟就可解冻150g由冷冻室拿出的冻肉,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超导料理盘”使用中出现的热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从冷冻室拿出的冻肉上面的霜,是凝华现象,对外放热
B.冻肉周围的“白气”和料理盘面上的水雾是同种物态变化
C.冻肉解冻过程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由于环境温度低,所以盘上的水雾不会发生汽化
20.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熔化过程 B.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放热过程
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华过程 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吸热过程
三、填空题
21.晶体的凝固条件:①温度达到 ;②继续 。
22.请完成以下对一些现象的解释: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 ,下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光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的多.
()生长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针头叶子,可以有效的减少自身水分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有助于其存活.
()用水壶烧开水时,离壶嘴较 (近/远)的地方“白气”比较多,这是因为 .
()民间谚语“霜前冷,雪后寒”,其意思是秋冬的晚上,气温迅速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霜:下雪后,雪 成水(前两空填物态变化名称),需要 热,使周围温度下降.
()我国的最低气温可达,根据表中数据,要制作在我国通用的寒暑表,可以用 作为测温物质: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温度计用 作为测温物质更适合.
四、实验题
23.小明探究某物质的熔化过程,实验如图所示,把某种固体碾碎后放入试管中,插入温度计,再将试管放在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
(1)安装器材时,要按 (选填“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顺序组装,目的是 ;
(2)若实验过程中发现固体熔化过快,记录数据太少,不易观察熔化过程,在下列措施中,一定不能延长固体熔化时间的是 ;(填字母)
A.增加试管中固体的质量
B.增加烧杯中水的质量
C.降低烧杯中水的初温
D.撤掉酒精灯或用“小火”加热
小明改进实验方法后顺利进行实验,得到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
温度/℃ 20 30 40 50 50 50 50 55 60 ……
(3)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中画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
(4)这种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依据是 ;
(5)小明仔细分析实验数据和图像发现,该物质每分钟升高的温度不一样多,熔化前升温比熔化后升温 (选填“快”或“慢”);
(6)同组的另一位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也来探究固体熔化的实验,实验过程中如果观察到试管内的固体熔化成液体后,继续加热,最后液体沸腾,这说明试管内液体的沸点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烧杯内水的沸点。
五、计算题
24.明明有一支次品温度计,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很均匀,标度(最小标度1℃)却不准确。用此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示数是5℃,放在一标准大气压的沸水中,温度示数是95℃。据此推算
(1)此温度计的实际分度值是多少?
(2)测得的温度是32℃时,实际温度是多少?
25.炎热的夏天,我们使用电风扇时,感觉凉爽.请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粽子从冰箱拿出来时有一层“白霜”,这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故A错误;
B.水沸腾后,改用“小火”烧水,水温不会升高,因为液体沸腾特点是温度保持不变,故B错误;
C.吹气加快了粽子表面水的蒸发,蒸发吸热,使粽子慢慢变凉,故C正确;
D.“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2.D
【分析】冰、食盐、石英、海波、萘、金刚石以及所有金属都是常见的晶体;玻璃、松香、石蜡、沥青等是常见的非晶体.
【详解】A、水不是晶体,故A不符合题意.
B、铜是晶体,沥青不是晶体,故B不符合题意;
C、玻璃和石蜡都是非晶体,故C不符合题意;
D、海波和萘都是晶体,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D
【详解】A.由图像知,甲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甲通过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即甲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前2s,乙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2s后乙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处于静止状态,即乙是先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0~2s内,乙的路程大于甲的路程,由可知,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0~2s内甲相对于乙向西运动,4s时甲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乙是静止状态,速度不同,故A错误;
B.甲可能是非晶体,如果热源的温度是80℃,那么甲的温度上升至80℃时就不会再升高了,乙若是液体,则它在6~10min内还是吸热,但温度保持60℃不变,是液体的沸腾过程,它的沸点是60℃,故B错误;
C.a、b两物体,沿直线向同一方向向东运动,0~6s内两个物体加速运动,a的平均速度比b的平均速度大,a相对b向东运动,6s后,两物体速度相同,它们相对静止,故C错误;
D.相同时间吸收热量相同,根据Q吸=cmΔt知,则
cm1Δt1=cm2Δt2
可得第一次实验和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之比
所以第一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比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多,两次实验中水的沸点都为98℃,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100℃,说明此时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故D正确。
故选D。
4.B
【详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液化放热,故A错误;
B.衣服中的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了空气的流速,且衣服悬挂增加了衣服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所以,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B正确;
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放热,故C错误;
D.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5.A
【详解】A.雾的形成是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A正确;
B.露的形成是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雪的形成是水蒸气变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
D.霜的形成是水蒸气变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6.A
【详解】AC.结了冰的矿泉水温度较低,在常温下会升温熔化,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故A正确,C错误;
BD.矿泉水结冰,体积会膨胀,即体积变大,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需要放热,故BD错误。
故选A。
7.D
【详解】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而沸腾只能在特定的温度(沸点)才能发生,故A错误;
B.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而沸腾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故B错误;
C.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收热量,故C错误;
D.蒸发和沸腾都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属于汽化的两种方式,故D正确。
故选D。
8.A
【详解】A.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A符合题意;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霜满枝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C
【详解】A.蒸发和升华都需要从周围吸收热量,所以蒸发与升华都有致冷作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使气体液化方法有降低温度,所以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液化,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液体沸腾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液体沸腾时对它继续加热,温度不升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D
【详解】汽油易挥发,空气中弥漫着汽油,易燃,而汽油易挥发就是容易从液态变成气态,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1.B
【详解】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A不符合题意;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B符合题意;
C.液态钢浇铸成钢锭,属于凝固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湖面冰雪融化,属于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C
【详解】A.冰雪消融是雪的融化现象,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泼水成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露珠消失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
D.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C
【详解】A.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示数为56,故A不符合题意;
B.该物质从10min开始熔化,25min熔化结束,持续了15min,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甲可知,在低于80时是固态,80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则物质的熔点为80,高于80时是液态,T时刻是56,低于80,物质处于固态,故C符合题意;
D.实验过程中,物质在熔化阶段,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C
【详解】A.寒冬树上形成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不符合题意;
B.雪乡漠河“泼水成冰”,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不符合题意;
C.干冰周围的“白气”,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符合题意;
D.冬天室内的“冰花”,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B
【详解】A.铝的熔点比铜低,故用铝锅不能熔化铜,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常温和标准大气压下,水银是液态,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酒精的凝固点是,故在寒冷的(-50℃)北极地区,可以使用酒精温度计测气温,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从表中信息可知,铜的熔点比铁低,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AD
【详解】玻璃泡容积越大,温度变化量相同时,液体总体积的变化量会更大,表现在毛细管中会更明显,灵敏度更高、准确程度更高,故A正确,B错误;当把温度计的内径做细一些,当温度发生微小的变化时,液柱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故C错误,D正确.
点睛: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管内径和玻璃泡容积都会影响灵敏度.
17.ABD
【详解】AB.由于水银的沸点较低,A、B两种方法可能使水银沸腾,造成体温计破裂,既不安全又不方便,所以A、B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用医用酒精擦拭既方便又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所以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用清水冲洗起不到消毒的作用,所以D错误符合题意.
18.CD
【详解】试题分析:温度是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温度的常用单位是℃,读作摄氏度.
解:南极的最低气温大约是﹣89.2℃,读作负89.2摄氏度或零下89.2摄氏度.
故选CD.
【点评】本题考查温度数值的读法,其中低于0℃的温度有两种读法:负××摄氏度或零下××摄氏度.
19.ABC
【详解】A.从冷冻室拿出的冻肉上面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同时放出热量,故A正确;
B.冻肉周围的“白气”和料理盘面上的水雾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所以两者属于同种物态变化,故B正确;
C.冻肉解冻过程是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C正确;
D.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所以不管温度高低,盘上的水雾都会发生汽化(蒸发),故D错误。
故选ABC。
20.CD
【详解】AB.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升华会吸热,故A、B错误;
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故C正确;
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熔化过程,需要吸热,故D正确。
故选CD。
21. 凝固点 放热
【详解】[1][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且凝固点和熔点是同一个温度,晶体的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22. 汽化 远 较远的地方温度低,水蒸气更容易放热液化 凝华 熔化 吸 酒精 水银
【详解】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 ,下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光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的多;生长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针头叶子,可以有效的减少自身水分变为水蒸气,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为汽化,有助于其存活;用水壶烧开水时,水壶壶嘴冒白气是水蒸气液化的结果,而水蒸气液化的条件是遇冷液化,故离壶嘴较远的地方“白气”比较多,这是因为较远的地方温度低,水蒸气更容易放热液化;民间谚语“霜前冷,雪后寒”,其意思是秋冬的晚上,气温迅速下降,因水蒸气气态变为霜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故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霜:下雪后,雪是固态,水是液态,而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故雪熔化成水,熔化需要吸热,使周围温度下降;我国的最低气温可达,根据表中数据,要制作在我国通用的寒暑表,温度表中的测温物质凝固点要低于-50℃,表格中满足条件的物质为酒精,故可以用酒精作为测温物质: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因水的沸点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为100℃,温度计内的测温物质的沸点一定要大于100℃,表格中沸点大于100℃的物质为水银,故温度计用水银作为测温物质更适合.
23. 从下到上 见解析 C 晶体 有固定的熔点 快 小于
【详解】(1)[1][2]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碾碎的固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先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所以应从下到上安装实验器材。
(2)[3]A.增加试管中固体的质量,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固体的升温较慢,能延长熔化时间,故A不符合题意;
B.增加烧杯中水的质量,水的升温变慢,则固体的升温较慢,能延长熔化时间,故B不符合题意;
C.降低烧杯中水的初温,不会改变固体熔化时吸收热量的快慢,不会改变熔化时间,故C符合题意;
D.撤掉酒精灯或用“小火”加热,相同时间内,固体吸收的热量减少,能延长熔化时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4]根据表格中数据用描点法在坐标系中描出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4)[5][6]由图表可知,这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50℃不变,有固定的熔点,所以该物质是晶体。
(5)[7]由表中数据可知,熔化前,每分钟温度上升10℃,熔化后,每分钟温度上升5℃,所以熔化前升温比熔化后升温快。
(6)[8]烧杯中的水可以由酒精灯不断吸收热量达到沸点而沸腾,温度不再变化,如果试管中的液体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根据热传递需要有温度差的条件,试管内液体是能从烧杯继续吸热的,也就可以沸腾,就说明水的沸点大于试管中液体的沸点,即试管内液体的沸点小于烧杯内水的沸点。
24.(1)1.1℃;(2)30℃
【详解】解:(1)由题意知,不准确的温度计上的冰水混合物与沸水温度间的份数
n=[95-(+5)]=90
对应着准确的温度计上的100份,即不准确的1份刻度代表准确的温度是
(2)用不准确的温度计测得某液体的温度是32℃,则其真实温度
答:(1)此温度计的实际分度值是1.1℃;
(2)实际温度是30℃。
25.见解析
【详解】电风扇能加快周围空气流动,加快人体表面汗液蒸发,汗液蒸发要吸收热量,人会感觉到凉爽。